【资料图】
红网时刻新闻通讯员 李媛 娄底报道
涟源市纪委监委以群众反映最强烈、最突出的问题为着力点,整合监督力量,创新监督方式,突出源头治理,将专项监督同清廉建设有机结合,打出了一套提质增效“组合拳”。在2022年全省乡村振兴领域专项监督工作(市县)考核中,被省纪委评为一类单位。
“三统筹”凝聚监督合力
一是统筹班子力量分片督。委主要领导每月督查、调度,分析问题不足,部署任务措施,推进专项监督。其他班子成员对口联系乡镇街道,定期不定期督导乡村振兴、涉纪信访等重点工作,扎牢“小微权力”运行制度“笼子”,抓实监督再监督、监督后监督,确保乡村振兴项目有序推进和惠民惠农资金安全、高效。二是统筹督查资源压茬督。积极对接市委督查室、乡村振兴局、驻村办等单位,聚焦乡村振兴关键环节,扎实开展月度督查,发出督查通报7期。同时整合乡镇纪委、派驻纪检监察组监督力量,前移乡村振兴监督关口,查处农村改厕、“一卡通”资金、“三资”管理等腐败和作风问题84起,批评教育和处理181人,其中党纪政务处分71人,曝光典型案例19期47起。三是统筹问题短板专项督。及时梳理专项督查情况,动态掌握整改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紧盯主体责任部门、行业监管单位、执纪监督部门3大主体,分区域分领域细化14项重点任务和50项工作措施,让专项监督“督什么”“谁来督”“督查谁”“怎么督”清晰明了。跟进监督《关于规范村级组织工作事务、机制牌子和证明事项的意见》落实情况,推动解决村级“牌子多、填表难、迎检忙、负担重”等问题,为村级挂牌瘦身。
“三紧盯”精准把脉问诊
一是紧盯成效巩固,以“整改回头”见真章。抓准“小切口”进行大清查,督促扎实开展“三大集中排查”行动和产业帮扶协议“回头看”,整改了951户未及时分红的情况;对大病保险未能及时报销到位问题,督促行业主管部门主动服务,群众满意度进一步提升;督促水利部门在去年旱情期间,对水质检测实行“一周一检”,动态管理水源水质。二是紧盯顽瘴痼疾,用“监察建议”解难题。立足“准、实、好”,把制发纪检监察建议书作为督促职能部门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的重要手段,2022年以来发出涉及乡村振兴工作纪检监察建议书7份,均得到有效解决。如在信访举报案件办理中,发现三甲乡某种养殖专业合作社流转“永久基本农田”非粮化和违规建设农村清洁工程项目的问题,在从责任落实、监督管理、制度执行、作风建设等方面进行“会诊”后,向市农业农村局和市自然资源局2家单位发出监察建议书,督促依规依法处置到位,完善流转土地资格审查和项目审核制度,推动严格落实动态巡查机制。三是紧盯热点难点,向“巡乡带村”要实效。坚持“民有所呼,我必有应”,在娄底市率先启动巡察村(社区)党组织工作,快速彰显巡察利剑作用。十三届市委第一轮巡察村(社区)党组织时,将群众反映“枫坪镇部分村自来水水质较差”作为重点问题立即深入了解调查,即时交办该镇党委立行立改,推动该镇9个村2万余人的安全饮水问题得到根本性解决。十三届市委第二轮巡察过程中,巡察组推动石马山街道立行立改大部分村存在滞留公益林资金的问题,并开展专项治理,长期滞留的115万余元公益林资金全部厘清权属发放到户。
“三聚焦”推动成果转化
一是聚焦脱贫成果,固防腐之堤。以清廉文化为浸润,将清廉融入村规民约和“五美庭院”“秀美屋场”等建设之中。进一步推进移风易俗专项治理,建立健全“四议两公开”、村级工程建设项目管理、村级集体资产资源处置、村财民理乡镇监管、村民议事会管理等一系列配套制度。组织开展惠民惠农财政补贴资金“一卡通”专项培训2次,督导检查1次,查处问题10起,批评教育和处理32人,追缴、清退资金7万余元,督促整改问题7个。二是聚焦三资管理,强自治能力。利用“互联网+小微权力监督”平台,将村级集体资产资源的管理、处置、收益公开公示,晒出“明白账”,走活“一盘棋”。如茅塘镇石门村将原村级集体园艺场统一流转,平整土地的整个过程在涟源市“互联网+小微权力监督”平台上实时公开公示,消除了村民疑虑,每年能为村民带来50余万元的务工收入,为村集体增加收入10余万元。三是聚焦科技赋能,提监督质效。探索在省“互联网+监督”平台建设了“涟源清廉单元”特色子系统,其中“清廉村社”把群众最为关注的村级集体“三资”作为监督重点,“清廉学校”板块公开教辅资料征订、学生食堂、基建工程项目等内容。“清廉医院”板块公开公立医院药品、耗材、器械采购及基建工程项目等事项。目前,群众通过省“互联网+监督”平台即可查询到与自己息息相关的到户资金,参与村级发展相关的集体资产资源的利用与处置监督。
2023年涟源市纪委监委将紧紧围绕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个振兴”,坚决纠治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片面理解、野蛮操作,“翻烧饼”、换频道,以及为群众办事推诿扯皮、敷衍塞责等问题,坚决整治乡村振兴领域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以“有效监督”为乡村振兴“增色赋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