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赵家路进入赵家村,会经过一片森林。如果不是特意而来,常常会错过。很难想象毗邻虹桥交通枢纽,还有这样一处“绿色秘境”。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20多年前,沪西北的华漕小镇200亩的荒野上,本地人尹文元租下这片土地,本意是为景观工程培育绿植,却又因为对树木和土地的感情,默默守护起这一片林海。
2年前,尹君兰决定从父亲手上接过“接力棒”,延续着对这片森林深深的热爱,打造成一个近300种植物,多种昆虫、鸟类和两栖动物的生态花园。
在竹林里看萤火虫,去兔窝喂兔子,茶园里采茶……两代人,躬耕乡野,接力守望这片青山绿水20年,他们希望孩子们能在这里释放自然的天性,在大自然里自由奔跑、肆意生长,来这的年轻人,与自然一起生长与呼吸。
李晓康 摄两代人躬耕乡野
穿过进入营地的小木门,沿着雪白的石子路往里走,悠扬鸟鸣不绝于耳,遥遥相望,湖对岸的小径逐渐消失在一片葱翠的林间。记者见到了尹君兰本人。
她正在忙着组织一群孩子采摘明前春茶,穿着一身土黄色的衣服,戴着一顶渔夫帽。“采完茶,就带着他们去体验传统制茶工艺,我们为此还特地定制了一批传统服装,让小朋友更能沉浸于传统文化之美”。
时间回到20多年前,这片土地当时是一片稻田。
“当时村里知道我在老华漕做苗圃工作,找到了我,我当时想林地种植和苗圃工作应该也相差不大”。于是,尹文元在赵家村租下了这200亩土地,将其打造成了苗圃。后来他逐渐爱上了这片欣欣向荣的森林,特地修建了水渠与湖泊,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其中。
“我是土生土长的华漕人,当这里逐渐变成一座大花园的时候,也编织成了我的梦想,我相信绿水青山一定能给华漕带来美好的未来。”尹文元坚定地说道。
然而,尹文元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时机,也没有符合土地政策的合适业态对外开放,园子就此荒了下来。
一荒就是10多年,直到英国硕士毕业回来的尹君兰接手苗圃,将父辈“播撒青翠”的梦一直延续下去。她一边进一步完善生态环境,一边把它向自然营地改造,希望它变成动植物温馨的家园,同时也成为孩子们拥抱自然的乐园。
尹文元和尹君兰 李晓康 摄
“我是父亲最亲近的人,当这座园子要重新开放,我非常支持,我知道他为这座园子花了多少精力……我们想把园子打造成亲子森林营地”。接手园子之前,尹君兰做过银行职员,也开过咖啡馆,可最后兜兜转转还是“子承父业”。可能正是在父亲这一代人的影响下,拥抱自然的梦想像一粒种子,生根发芽。
在一次赴台考察中,尹君兰了解到自然教育和森林教育对当地孩子成长的重大意义,便萌生了投身自然教育与森林教育的念头,于是和好友一起创立了“萤火虫亲子自然学堂”,根据每月时令物候,带着小朋友参加各种自然活动,赏花、观鸟、识虫、眺星……
那时自然教育还没有兴起,尹君兰从身边公园到崇明东滩,几乎走遍了整个上海,在这过程中结识了一批专家、老师。她发现,大家基本都不计回报,只是想让孩子能够更加亲近自然、认识自然、热爱自然。这不仅改变尹君兰的人生轨迹,也成为她经营呦呦森林的理念。
“上海是座大都市,我们不自觉地就和野生的自然有了疏离。但是我们的孩子不能只在钢筋水泥里长大”。尤其是自己成为母亲之后,尹君兰越发觉得,没有自然的呵护陪伴,童年就缺了一缕明艳色彩。“他们的业余生活不应该只有商场和补习班,让孩子接触和了解自然,才会萌发对于土地和自然的关切热爱,这些孩子才不会再有‘自然缺失症’”。
大都市的一叶绿舟
春雨一过,天空澄碧,草长莺飞,一片生机。
呦呦森林的最西边,有一条宽约1米的小径,两旁排列着整齐的杉树,西面有一条长长的小河,脚下苔藓密布,头顶上的杉树树叶随着四季变换色彩,从夏天的绿色隧道到秋季的金色隧道。这是尹君兰无意中开辟出的小径,隐秘幽深而富有野趣,取名“衫林秘境”。
为了打造这个天然的“生境花园”与野生动物友好乐园,尹君兰在场地规划上做出了“让步”。例如呦呦森林里的雀影湖,这里放弃了划船、钓鱼等游玩项目,专门设了水鸟歇脚的桩子。为了让鸟儿补充食物,这里种植了适合鱼虾生存、鸟类食用的水草和果树,在红外摄像头能监测的地方安装了喂鸟器。如今,7只野生小鸊鷉在此安家,不时还能看见戴胜、翠鸟的身影。
像这样的心思还有很多。呦呦森林里划分了10多个不同板块,可以满足各年龄段孩子们探索大自然的各种期待——有适合搭建游戏的森林学院、体验园艺耕作的木樨菜园、能近距离喂食互动的森林农场、传承江南园林气质的龙井茶园……所有的出发地点都是出于对自然教育的理解与对孩子们深深的爱。
最让尹君兰津津乐道的,是2021年在靠近雀影湖荷花池的那片竹林里观测到了萤火虫。这片竹林幽径长约50米,仿佛一条弯弯的竹林隧道,这两年,每当夏夜降临,竹林边萤光便如繁星般闪烁,几十只调皮的“提灯精灵”时而穿梭竹林,时而排成绿莹莹的长条带。这在如今的上海近郊,是极为罕见的。
这样的画面令园区内参与设计自然课程的老师橙子难忘。“这是大自然独家杰作,只有让孩子们触摸到泥土、植物,和动物近距离交流,他们才会理解为什么要保护自然,从自然获取向上的生命力”。
“萤火虫是一个地方优质生态环境的‘金’标准,夏天营地竹林里的萤火虫是对我们生态建设的最好奖章。” 尹君兰介绍,最初想把这里打造成自然营地,就是看中赵家村近年来日益向好的生态环境,也只有生态环境好,才能更好地开展自然教育。
“自然教育”理念也贯穿在运营中。目前,营地拥有科学完整的课程体系和专业的老师助教团队,每周周末都举办精彩纷呈的不同主题开放日活动,单个家庭也可以参与其中。
家住华漕国际社区的樊丽丽已经是呦呦森林的常客了。有一次,她在寻思周末带女儿去哪里玩,无意间发现了呦呦森林。“没想到活动还配备专业的老师,而并非泛泛的游玩,能够在活动过程中影响孩子,科普知识,养成兴趣”。
呦呦森林正在通过与国际社区、国际学校等合作,吸引更多学生前来开展自然活动。“我们正在加紧建设露营基地,想要露营的家长们,也可以在特设的区域租赁帐篷,在林间体验野趣。”尹君兰说。
筑巢引凤留住“乡愁”
理想的背后,也有着迷茫。
200亩,换算成土地约13万平方米,营地内300多种植物,有一半都是后期种植栽培的。在对外开放的桥头堡“大虹桥”地区,更显珍贵。
“前期父亲已经投入几千万了,这次重启,我也有顾虑。”尹君兰坦言,一方面土地是租用的,能租多久?另一方面,如果要对外开放,意味着还要继续投入资金。“但如果不开放,园子就一直荒废着也很可惜”。
下定决心前,尹君兰和赵家村党总支书记马明聊了聊,确定营地的具体定位,研究项目落地后的发展模式,多处考察。但要让营地未来的建设和发展能更加持久,还要解决很关键的问题——土地。
森林里有且只有一栋房子,里面一角设了咖啡吧,勉强算是一个公共空间。“不能新建任何的建筑,我们没有像样的接待中心,所以现在接待人数都是有限制的,一般周末每天1-2场活动,每场活动大约15组家庭……”尹君兰说。
一场活动,一个大人一个小朋友费用约600元,略高于市场价格,而这些费用除去人工、活动准备,几乎都用于营地维护。尹君兰全职投入,既是工作人员,又是老师,样样都做,全年无休。
呦呦森林的困境并非个例。用地性质问题,在闵行乃至上海乡村休闲农业领域都普遍存在的。
上海市人大曾做过调研,闵行区2016年时有12家对外开放的休闲农业景点,截至2021年已有6家因土地问题停止经营,其余都转型为纯采摘体验型农庄。目前,仅剩梦花源、种动员、方圆生态园等几家有观光、休闲活动的休闲农业景点,而且服务配套功能也因土地问题不尽完善。
这个瓶颈怎么突破?马明透露,目前赵家村正在做森林外围沿线周边房屋的规划,力争将酒店、餐饮纳入计划,争取政府实事工程,改善周边环境,为这个“留得下人”的地方提供更好的配套。“自然营地项目,既有生态效益,又有经济效益,推动赵家村的绿色发展,非常需要这样的企业,但是我们知道,项目前期投入大。呦呦森林敢尝试敢投资,我们无条件支持”。
这也不仅仅是为了呦呦森林一家。近年来,作为苏州河第一村、虹桥前湾后花园,赵家村持续发力生态环境建设,依托虹桥交通枢纽,打造美丽经济联盟。村里有1207亩农业用地、626亩生态林,绿水青山可以成为撬动“产业”的杠杆。“乡村振兴规划上需要预留更多项目空间,灵活的用地方式,这在农村急需。”马明这样呼吁。
昔日的树苗如今已长成了参天大树,“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也已深入人心。无论是尹氏父女、马明,或是更多怀揣着生态梦想的人都坚信,“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