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冷兵器时代,两军交战其实就是拿着刀剑互砍,于是如果有一身厚厚的盔甲装备在身上,那么牺牲的几率就能大大降低。我们经常在影视中看到,两军冲锋,众多穿戴铁质盔甲的士兵,刀一砍就完蛋,这其实是不科学的。我们常常用削铁如泥形容兵器的锋利,但是要达到这种程度,是很难的,更何况还是批量地装备在士兵身上。
(资料图)
在火器大规模使用之前,盔甲的发展远远高于冷兵器,很多方法就可以制作出具有不错防御力的盔甲,例如铁制的盔甲,皮制的盔甲,甚至连植物都能做成藤甲,三国时期的藤甲兵就给诸葛亮带来了不少的麻烦。
有了盔甲的保护,面对普通武器的劈砍,相当于被棍子敲了一下,但是如果没有盔甲,那就很容易缺胳膊少腿了,很快就会丧失战斗能力。
这些盔甲几乎能够防御大多数的冷兵器的砍与刺,这也是为什么在战场上会看到狼牙棒、锤子、锏、鞭等重击武器,就是发明后来针对盔甲的,但此类重击武器有很大的限制性,对于攻击的距离和体力的消耗,并不是一般人能灵活使用的。
那么既然盔甲防御力那么强,为什么古代战争还会有大伤亡呢?
一、盔甲的成本
中国古代的冶金工艺虽然很强,但是要成批量地制作生产铁制盔甲还是很难的,也就是说古代并不是每个士兵都能穿上重重的盔甲,盔甲的分发会优先给老兵使用,而且盔甲也很少会包住全身,这样士兵的机动性就降低了。
二、伤亡来源于患病
众所周知,古代的医疗条件并不发达,更不用说随军出征的军医了,往往也就只能草草地包扎、止血。在战场上,即使你有盔甲的保护,但是在没有被盔甲保护的部位,受伤也是难免的事情,如果不幸被划破口子或者扎个洞,那么很可能因为破伤风、感染而造成伤亡。
三、盔甲的防御力高并不代表无敌
在冷兵器时代,还有一种很重要的武器,那就是弓箭、弩等远程攻击武器。可别小看这些武器,实验证明中国古代的弓箭在近距离的情况下完全可以射穿锁子甲,何况盔甲也不可能保护全身的部位。
面对敌军的万箭齐发,重甲能保护身体的要害,例如袁崇焕、满桂、关羽都曾中箭,后梁的张归宇中了15箭还安然无恙,但身体的其他部位在战场上还是很可能因中箭而受到伤亡,例如三国时期的名将张郃就因中箭后感染破伤风而死,更不用说普通士兵了。
总之,攻防有道,盔甲虽然防御力抢,但也存在着很多的局限性,不然历史上那些少有盔甲的游牧民族也就无法轻易侵略,更不会变成令宋朝头疼的外患了